宣传部统战部
 首页  部门简介  规章制度  下载专区  关工委 
当前位置: 首页>>关工委>>正文
大学生诚信教育与诚信就业(二)
2011/05/15 许勇  

大学生离诚信就业有多远?

大学生,一个充满青春活力和学问年轻一族,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近几年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猛增,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成为弱势群体的代名词。很多高校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对学生的教育越来越趋向实用性,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培养教育,导致学生责任诚信意识淡薄,缺乏独立思考、反思的能力。

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教育学生守信用、重良知,不仅是各个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毕业生普遍的诚信求职缺失表现

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为了能够立足于社会,很多学生就会在简历上下功夫以争取更好的印象更多的机会,这就难免出现不切实际的描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的失信行为,成为当前紧迫课题。

1、过度包装简历,简历内容虚假

也许这与许多高校的教育有关,很多高校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都会过分侧重于教学生如何做好简历,包装简历,而往往忽视了简历的内容。美好的东西,是所有人都追求的,漂亮的简历也不例外,高校教导学生包装简历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包装就会使学生产生误导,使学生产生攀比心理,只看重简历外表而不注重内容经历。另外,大学毕业生简历“注水”已经成为人才市场的一个“通病”。大学生为了推销自己,在自己的求职简历中造假掺水的现象屡屡可见,甚至伪造证书、工作经历等,例如,有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在其简历上写明“精通JAVA、C语言”等,而对于许多IT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都不敢声称精通,而为什么还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竟然夸下海口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

2、求职面试不诚实

就业压力大,使得毕业生心理压力增加,这种压力就导致其在面试中出现紧张心理。在面试过程中,个别毕业生为了抓住更多的机会,对于招聘单位所提的问题,要么不懂装懂,要么夸大其词,这种不诚信的做法,导致招聘单位对学校的信誉及学生的诚信产生疑问,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及学校的名声。

大学生诚信就业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的就业诚信问题归根到底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个方面诚信问题的集中反映。对于高校毕业生某些不诚信就业的问题,既有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因素,又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信现象。

比如说市场上的各种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财会行业一定范围的假账,企业之间的赖账、三角债等等,一定程度上给社会造成了影响,另外,此种不诚信的作风也出现在就业市场上,很多企业在就业市场招聘只是为了宣传,而不是为了招聘人才而摆场的,所以这就让应聘者有种受骗的感觉,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使不少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效仿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2、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不到位造成的负面因素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是进行专业教育,同时受社会对人才急功近利趋向的影响,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重专业教育、轻道德教育等现象应该说在高校中有程度不同的存在。即使学生接受部分德育,但只注重讲大道德,忽视诚信教育精神方面的东西,使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丰富的知识,人格上却不健全。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往往以解决就业、提高学校就业率为第一目标,对学生的教育也越来越倾向于实用性,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不外涉及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就业材料填写、就业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常常是流于形式。同时,学校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对许多毕业生虚假材料采取的默许态度以及在具体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公正和不诚信现象,也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3、用人单位的错误诱导和招聘标准随意提高

在很多招聘广告上,都要求应聘者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甚至要求硕士、博士。其实很多工作只是一个熟练性的工种,根本没有必要雇佣高学历的人才。由于毕业生数量增多,部分用人单位认为理所应当提高要求,用人单位的一些过高的要求也使不少毕业生不得不在简历上动动脑筋,大学毕业生为了找到好的而工作,就不得不弄虚作假了。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不科学性造成了毕业生认为如实说明情况常常难获考官垂青,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得不到。一些制造假简历的学生的顺利就业,却让部分毕业生觉得诚实的不如弄虚作假的。

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解决对策

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实际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诚信的反映,根本解决办法还在于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氛围,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构建一个诚信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1)加强道德教育与法律规范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毕业生诚信伦理观的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遵守基本规则。从学校纪律到国家法律,要做到即敬且畏。其次,规则本身要以人为本,紧贴同学日常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的精神。

(2)加强就业指导力度,使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逐渐专业化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找准求职方向。首先,在刚入学时,学校应该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让同学们对自己未来四年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与管理。其次传授给学生一些招聘就业技巧,加强学生在招聘就业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最后,要消除学生就业的消极或是悲观情绪,让同学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3)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大学生应该在认真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提高自身各个方面的素质,增加自身实务技能,尽量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也可以在上学期间做一些兼职工作,这样不仅增强了自己的实践技能,也丰富了对社会的认知度。只要拥有了非凡的实力,自然会立于不败之林。

(4)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共同建立信用机制目前我国整个社会信用规范尚不成熟,制约机制也不健全,高校对毕业生的失信行为惩罚不严,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价机制。为此,各高校要穿凿条件,把毕业生的真实信息全部上网,并设置一定的安全查询系统,让招聘单位远在千里之外就能辨明毕业生所提供自荐材料的真假。简历失信惩罚机制,让毕业生领悟到诚信的益处和必要性。

(5)建立招聘市场及招聘单位监督机制鉴于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不健全的状况,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范与管理,已迫在眉睫。政府方面应该尽快建立起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的法律体系,明确该市场的地位性质和职能,规定供给方、需求方、中介机构的责权利,保护大学毕业生这一弱势群体,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切实为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浅谈大学生的就业诚信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影响面非常大的工作,现在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前几批扩招大学生毕业时的形势相比,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频繁跳槽并以这种现象为代表出现了一系列在择业、就业中不守诚信的行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既给企业造成了损失,又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因此,能否及时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本文将从大学生缺乏“企业忠诚”这一现象的外在特征、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我校毕业生就业有所帮助,并为毕业生就业政策提供信息参考。

一、大学毕业生缺失“企业忠诚”的几种表现形式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暴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跳槽过于频繁。在很多企业录取的大学毕业生中,往往还没过试用期就有人通过各种方式跳槽,好的事先跟企业领导打个招呼,有的甚至不声不响的就走人了,用人企业不得不为填补空缺而打乱原来的计划。有时候一旦错过招聘的时机,企业往往难以再找到合适的人选,由此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不言而喻的。过于频繁的跳槽不仅不利于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发展,而且会对企业、学校、社会造成非常恶劣的负面影响和经济损失。

(二)择业时脚踏双舟。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有的毕业生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他们在面临较多用人单位时不能判断每个单位的好坏,但是他们为了找到工作而同时不错过更好的机会,就会不负责任的与多家单位签约。在对各个企业有较深入的了解后,他们就会做出自己进一步的选择、取舍,在满足对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与别的企业单方面解除合同。从而导致用人单位遭受损失,并在以后的人员招聘中对某个高校的毕业生产生先入为主的成见,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连贯性和持续性,还会增加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的成本和风险。

(三)不能脚踏实地,实际工作中推诿扯皮。高校毕业生都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多数毕业生进入单位后一般是先在车间、生产线等最基层的部门先锻炼,然而很多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总想从事体力消耗小、技术含量高、工资待遇好的工作,在实习期的巨大压力下,部分毕业生就不能承受工作中的压力和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产生懈怠心理,不能以对待自己期望工作的热情对待自己所实际从事的工作,不能够积极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在自己工作岗位上态度消极,给用人单位留下很坏的印象,导致被用人单位辞退或不委以重任。

(四)对企业持否定态度,不能真正热爱自己工作的单位。在就业中,有的毕业生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迫于形势下无奈的选择,他们往往不经意间把自己的个人感情带到了工作中。一个人不喜欢自己的岗位就会缺乏追求卓越的动力,有的毕业生对自己工作的企业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习惯于把自己的工作与自己理想中的工作相比较,把自己的牢骚、抱怨带到自己的工作中,不仅自己的工作受影响,还会影响到企业其他员工的工作热情,这是引起用人单位反感最多的一种现象。

应该看到,这些现象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例如:一些用人单位想方设法地限制违约或者转嫁风险。有的企业在与毕业生签协议的时候,写明了前三个月毕业生只是实习生,跟打零工的一样按小时算工钱,单位的一切福利待遇你在实习期间都没有机会享受,而且在实习期间,公司还要再淘汰一定数目的毕业生。不诚信的违约行为正在恶化大学生的就业环境,说到底大学生自己给自己制造就业障碍。

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现在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既有个别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用人单位管理不当的原因,同时学校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上也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社会大环境的净化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方面。不管怎么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个人素质偏低、诚信意识不强、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学生数量较以往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然而,在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高校学生质量却提高不大,甚至有的学生由于放松对自身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深入学习导致自身道德素质低下,进而导致了一些令人心痛的现象。部分大学生迷信于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本身又不注意加强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学习,以至于在踏入社会以后缺乏一定的行为准则,无视社会基本道德的存在,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一些用人单位管理不当,激励制度不合理,没有健康的企业文化,不能形成干事创业的氛围,无法给毕业生创造干事业的土壤,使毕业生在心理上没有归属感。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对于“企业忠诚”的缺失,大学毕业生方面的原因固然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在供大于求的人才市场上,企业所起的作用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①不能做到量才而用,使大学毕业生时刻在为明天而担忧。许多民营企业到高校和人才市场去招聘,但对如何使用他们则没有任何规划,大学生很大程度上被当成了企业用于选场的“花瓶”。他们一到企业后就被直接安排进车间,进车间和普通劳动力一样的使用,他们的改进建议被当成垃圾一样的处理掉,他们不再对这种“锻炼”要持续多久,只能灰溜溜地走开。②毕业生的所得不足以体现大学生的价值,长时期的低工资扼杀了毕业生对企业的忠诚。许多企业认为低薪即可满足这些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造成大学生所得无法应对各种压力。③“棒打出头鸟”让很多大学毕业生丧失信心。在一些家族企业里,管理人员大多是“本家”,他们之间既关系暧昧又互相勾心斗角,作为局外人又是新手,难免会被交付一些棘手的事情,不得罪这个就得得罪那个,谁干得事多谁的麻烦就大,责任不清不明,干好了功是别人的,干不好责任是自己的,职务的升降不实以业绩为主要指标而是以家族关系的远近为主要根据,很多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和付出在这里得不到体现,经历了无数次无奈何委屈之后,有苦无处诉的他们宁愿背负“不忠”的罪名辞职走人。

(三)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大多出生在八十年代,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深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新观念、新文化的冲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趋势日趋明显;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就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些新变化使得大学生在认知中产生了一种错位,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回报的一种途径。这种负面效应的影响,对大学生心灵的腐蚀是不可低估的。

三、当今形势下的对策

21世纪的教育明显地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思想体系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机制构成了严峻的考验。在一种平等和民主的社会思潮下,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诚信教育、道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越来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对于高校毕业生的成长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要减少大学生缺乏“企业忠诚”的现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坚持德智体美共同发展,德育为首。在大学教育中,德育是首位,德育是基础,注意发挥德育在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教师这个环节上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把教师的教书和育人这两个功能结合在一起,做到“为学、为师、为人”的统一,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做,提高广大大学生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应该看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大学仍然片面地追求考试成绩,在学习中主张“唯成绩论”,平时对于思想教育课毫不关心。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从学术诚信这种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小事来进行诚信教育。

教育学生通过个人诚实劳动获得有用的知识,反对考试作弊、抄袭、剽窃等自欺欺人的不道德行为;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提供平台开展有关道德和诚信等问题的演讲与讨论;创造人际互动的环境;培养道德推理能力;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拓展道德实践的空间,真正使德育工作有舞台、有市场、有人气,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加强与企业、社会的联合,多管齐下,多渠道建立学生诚信资料;同时对企业进行监督,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

有的高校已经为在校生建立了诚信档案,而作者认为可以进一步为每个大学生建立道德档案,将大学生在校期间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表现一并记录档案,作为日后毕业生推荐材料中的一部分。同时,与企业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通道,这样一方面可以吸收相对固定的企业来高校招聘毕业生,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可以确保招聘企业的信誉,最大程度的杜绝利用试用期把大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使用的现象。高校还可以尝试用社会化的思路去激励高校的诚信建设,定期把一些违反道德的大学生名单向社会公布,同时注意与已就业校友及其他各方面的联系,及时把一些缺乏诚信、侵犯毕业生合法权益的单位在校内公布,通过这样的双向监督确保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高诚信意识。高校还应该充分利用青年志愿者这一良好载体,在校内外大力宣传诚信意识,争取唤醒全社会的诚信观念,为高校的德育工作以及诚信教育提供一个好的社会氛围。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诚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无论对于大学生还是对于一个企业,诚信都是其存在的基础。

诚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诚信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石,相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东风下,在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各种不诚信、不道德的行为最终将离我们远去。

王婷 山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高校探索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诚信缺失问题和应对策略

现代社会的经济主体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下的诚信本应以契约、规则、法律为基础,然而,由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道德价值存在多元化取向,以及相关的法律和行政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导致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体双方(聘用方和应聘方),往往仅从自身利益出发,以“打政策擦边球”的方式作出一些与诚信相违背的举动。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主体双方在求职过程中违背诚信的表现

就业市场的主体双方(聘用方和应聘方)都有享受诚信的权力和恪守诚信的义务。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诚信缺失问题不容乐观。

1、招聘方诚信缺失的表现

作为就业市场中的买方,绝大部分用人单位都能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应聘者进行考核、甄选,但也不乏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和录用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运作。比较明显的表现是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只注重充分行使买方的权益,而无视应聘方应该享有的权利。如:当收到应聘学生的简历之后,用人方便有权提前和学校取得联系,先行确认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生活、工作等情况,并以此作为确定面试名单的主要依据;而学生在面试、甚至在签约之前,对用人单位真实的聘用条件、就业岗位、岗位待遇、就业合同条款等方面的知情权,都无法得到对等的满足。

也有单位为了应付度过“业务忙、人手紧”的难关,以招聘之名,行实习之实,待旺季过后,大部分“不合适本岗位”的毕业生只能得到被请出公司的不公正待遇,以至于本来已经安心准备就业的毕业生在毫无准备的状态下,失去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桶金,不得不又重新加入求职大军,由于这些学生错失了选择满意工作的最佳时机,其职业生涯往往处境堪忧。

还有少数用人单位打着招聘的牌子进校内宣讲,其目的只是为了提升企业形象和企业知名度。

尽管高校教育早已建立“大众化”的培养模式,但是,每个高校、每个专业、每届学生中都有一定比例品学兼优、素质超群的优秀毕业生,为了吸引出色而优秀的高校人才,有些单位在招聘简章上许下重诺,或出国深造;或高薪待遇……种种优越的招聘条件确实可以吸引不少优秀的学生,他们积极备战,忙于应付一次又一次不同形式的考核。令人遗憾的是,市场中也不乏这样的单位:临近签约,却以人事调整、单位转制、不适合岗位特点(有时类似于“莫须有”)等多种借口收回了面试、实习期许下的诺言,单方面取消和学生的就业协议。

2、应聘方诚信缺失的表现

作为就业市场中的卖方,绝大多数毕业生能够以实事求是的心态,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在求职过程中真诚应对,但也有部分学生缺少就业条件、自信匮乏,为了达到被录用的目的,急功近利,不择手段。有的掩饰自己的真实观点,一味迎合用人单位的价值立场;有的多修饰自己的简历,从而让自己的求职资料增添很多与事实不符的优势;有的学习成绩数门不及格,一边等待毕业前的补考,一边在求职大军中寻寻觅觅,当应聘单位要求出示成绩单时,以侥幸心理谎称学校要等毕业后才能提供成绩单,结果,当用人单位从同校其他求职者处获取成绩单时,“谎言”不攻自破,当然,求职梦也随之破灭。

当然,也有条件比较优越的毕业生,手中攥着几个单位的接收函,举棋不定,取舍不决。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和比较关乎切身利益的信息,他们以各种理由巧妙地周旋于这些单位之间,一方面在隐瞒自己深层次动机的同时,稳住单位,以各种客观理由尽可能说服单位推迟签约时间;另一方面则争取时间深入比较、衡量价值最大化的就业目标,一旦确定价值利益,他们甚至可以不顾曾经与其他公司达成过的就业协议,最终采用瞒天过海的手段秘而不宣地到理想的单位报到。

二、高校毕业生不同就业条件的缺失对求职产生的不同影响

高校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求职,根据一般单位的用人基本情况,毕业生所必须的具备各类应聘条件可以分为两大类:有形条件和无形条件。这两类条件对于一个全面意义的职业人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会给毕业生求职带来不同的影响。

1、毕业生有形条件的缺失对求职的影响

在人才济济的就业市场,无论岗位、职位的工作是否有技术含量,有形条件都已成为用人单位作为衡量应聘者的首要标准,也是最容易确认的条件。求职的有形条件包括:学历学位证明、基本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程度、其他技能的专业水平及等级证书、健康的体魄等。单位普遍认为,从应聘者的有形条件中可以衡量出一个人学习态度的优劣、学习能力的高下,以及对新岗位的适应能力等。

学习成绩欠佳是否等同于学习能力欠缺?是否又等同于缺乏没有工作能力?对此,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多数单位认为:学习成绩欠佳可能是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或是学习能力欠缺,在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年代,学习能力不仅与岗位适应能力紧密联系,而且也是工作上的胜任和技术上的创新的重要的能力素质。

当然也不乏有这样的观点:学校的基础知识固然重要,然而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与实际工作毕竟有本质的区别,如果只具备课堂上、书本中的学习本领,无任何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经历,何以证明适应能力一定出色?学习成绩优秀的人并不等于在工作中也同样具有卓越的能力,相反,学习成绩平平的人不一定毫无潜力可挖。学校的学习成绩只能是一种参考依据。

站在各自的经验、立场发表不同的看法,是非自有定论。从各持己见中不难看出,衡量人才的标准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有形条件并不是用人单位考察人才的唯一条件。

2、毕业生无形条件的缺失对求职的影响

甄选人才,除了衡量应聘者的聪明才智以外,人格素质、道德修养更为用人单位所重视。毕业生应聘的无形条件包含道德修养和人格素质,以及相关的经历和经验、与岗位相匹配的个性特质、与单位文化价值观相适应的综合素质等。

在如今就业竞争的态势下,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仅注重人才的知识含量,也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而在诸多的素质要求中,对人才的诚信要求放在首要位置。对于一个人来说,诚实属于道德范畴,是一种不可缺失的优良品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诚实就是信誉,是形象,是生命,任何企业都不希望自己的员工阳奉阴违、做有损企业的事。

可见,诚信之所以为单位所看重,是因为个人的诚信直接影响到单位的诚信,而单位的诚信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高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和对就业市场的监督

1、明确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应聘学生,对就业过程中不诚信现象的评价,往往是多元而复杂的,即人们对自身或他人的任何一种不诚信行为,似乎都可以找到一种或多种价值观作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依据,截然相反的观点往往并立存在。在现实生活中,当事实真相与自己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规避”心态常如幽灵一般在人们的灵魂深处作祟。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明确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就业市场的有序运转:

 

(1)用人单位需具备的权利和义务:

知情权

1、了解应聘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成绩、能力特长、思想素质、其他表现、身体状况等与工作相关的信息;

2、了解高校毕业生协议书的有关条款。

索取权

向校方或毕业生索取毕业生与工作考核相关的资料,如:推荐表、就业协议书、成绩单、其他证书的复印件(验原件)等

签约权

与毕业生平等协商、签订协议;

1、对应聘的毕业生如实反映本单位的基本情况、聘用条件、岗位待遇等,不可宣传失实,不承诺无法实现的条件;

2、签订就业协议后必须严格履行协议内容,不得毫无理由地随意更改协议内容或单方面解除协议;

3、自签订协议到学生报到的这段时间之内,如若发生违背协议之事宜,要及时通知毕业生或校方,并履行相关解约手续,退还毕业生签订协议时提供的相关表格、资料和证书等。

 

(2)高校毕业生的权利和义务:

知情权

1、了解用人单位的背景情况、聘用条件、岗位职责、待遇、合同条款等信息;

2、了解高校毕业生协议书的有关条款。

索取权

1、向校方索取本人与签订协议相关的资料,如:推荐表、就业协议书、成绩单、其他等级或获奖证书;

2、如和用人单位经过协商,履行解约手续,有权索回签订就业协议时所提供的相关表格、资料和证书等。

签约权

与单位平等协商、签订协议;

1、向用人单位提供真实的材料,诸如成绩单、就业协议书、各种获奖证书、技术等级考核证书等;

2、在同一时间内,只能与一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并严格履行协议内容;

3、自签订协议到去单位报到的这段时间之内,如若发生违背协议的事情,要及时通知该用人单位和校方,并履行相关解约手续。

 

2、加强高校对毕业生的诚信教育力度

诚信是一切道德之源,为人之本,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真实的信用行为,是“诚信观”的重要认知基础;可靠的信任态度,是“诚信观”的重要评价内容;高度的信誉价值,是“诚信观”的重要价值取向标准。

根据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殊性,若要减少就业过程中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其中一个更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首先,要确立诚信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把诚实守信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石,作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以诚信道德为核心的基础上,使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大学生明白不守诚信最终会误己、误人、误国。

其次,尊重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诚信教育能否奏效,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对象的“自我”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在诚信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一要引导学生自觉认识诚信和诚信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二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说服教育,培养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三要督导学生建立诚信自律制度以及相应的考评体系,保证诚信教育的长久持续。

最后,创造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学校的办学理念要以诚信为本,它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舆论环境,要充分运用校内的宣传工具,如:用橱窗、校报、电视、网络等舆论工具进行正面引导;用诚实守信的榜样鼓舞人;用弄虚作假、欺骗欺诈的反面教材警示人。通过辩论、讨论、思想交流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克服急功近利的侥幸心态,提倡学生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地对待学业、就业等各类关乎切身利益的问题。

企业诚信,靠企业的管理制度、经济实力维持,更靠具有诚信品质的员工去实现。没有诚信的员工,就不可能有诚信的企业。有时候,哪怕只有一个员工、甚至只有一次偶然的失信,对企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都可能是无法挽回的。正因为这一原因,更需要教育正在谋求理想职业的大学生,必须在诚信上下功夫,做人、处事,努力做到坦诚真是、言行一致,才能使自己受益终生。

3、建议加强高校对就业市场的诚信监督力度:

集教育、服务之双重责任于一体的大学,处于高校就业市场的中介地位,通过高校来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督力度,势必对市场诚信能够起到积极的维护作用。

(1)严格把好“进校关”。在当前校内就业市场如火如荼之际,对要求进校宣讲、招聘和要求在高校网络上宣传本单位招聘信息的单位,高校要严格甄别、审核单位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审核对方工商营业证及其他有效合法的营业证件,并复印存档,对于诚信纪录良好的用人单位优先向毕业生推荐,对于诚信纪录不佳的单位谢绝接待,杜绝一切不合法的单位进校举办违法的招聘活动,以维护校内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合法性和有序性,保证就业市场运转中的主体合法化;

(2)严格把好“出校关”。如实地为毕业生提供正确、清楚、完整的求职材料:成绩单、推荐表、就业协议书、国家技能考试等级证书、获奖荣誉证书等,杜绝伪造证件、成绩等一切违法、失信的行为,保证就业市场的信息合法化;

(3)严格把好“唯一关”。校方在为毕业生提供的求职材料中,有些材料只对每位毕业生提供一份,如:就业协议书等。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一种契约,一旦签订就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都有责任执行,因此在同一时间内,一个毕业生持有的协议书不能多于一份,只有经双方共同商议并履行解除协议手续之后,才能凭双方的统一解除协议的签字凭据和原来的就业协议书的存根到学校领取新的协议书,严格控制协议书的发放数量,以保证就业市场签约的合法化;

(4)严格把好“协调关”。当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发生争执时,高校应当承担起协调的责任。诚信机制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发生作用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使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付出代价的制约机制,保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正当权利不受侵害,保证就业市场运转的公平化。

“诚信观”作为一种认知,其本质就是在对信用、信任、信誉等属性和价值的抽象概括中所形成的一种认同观念。这种认同观念来源于社会多领域、多层面对信用、信任、信誉等属性和价值的理性认知、评价和抉择。

古人云:人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树立他们的诚信意识,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未来。“育人”是一个广泛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起培养和教育学生的责任,教育他们懂得用“知荣而为之,知辱而不为”的做人之德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

为此,要呼吁全社会倡导“学诚信、做诚信”,“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诚信缺失率,而且,对树立是非分明的荣辱观,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业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

 

 

 

大学生离诚信就业有多远?

大学生,一个充满青春活力和学问年轻一族,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近几年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猛增,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成为弱势群体的代名词。很多高校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对学生的教育越来越趋向实用性,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培养教育,导致学生责任诚信意识淡薄,缺乏独立思考、反思的能力。

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教育学生守信用、重良知,不仅是各个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毕业生普遍的诚信求职缺失表现

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为了能够立足于社会,很多学生就会在简历上下功夫以争取更好的印象更多的机会,这就难免出现不切实际的描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的失信行为,成为当前紧迫课题。

1、过度包装简历,简历内容虚假

也许这与许多高校的教育有关,很多高校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都会过分侧重于教学生如何做好简历,包装简历,而往往忽视了简历的内容。美好的东西,是所有人都追求的,漂亮的简历也不例外,高校教导学生包装简历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包装就会使学生产生误导,使学生产生攀比心理,只看重简历外表而不注重内容经历。另外,大学毕业生简历“注水”已经成为人才市场的一个“通病”。大学生为了推销自己,在自己的求职简历中造假掺水的现象屡屡可见,甚至伪造证书、工作经历等,例如,有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在其简历上写明“精通JAVA、C语言”等,而对于许多IT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都不敢声称精通,而为什么还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竟然夸下海口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

2、求职面试不诚实

就业压力大,使得毕业生心理压力增加,这种压力就导致其在面试中出现紧张心理。在面试过程中,个别毕业生为了抓住更多的机会,对于招聘单位所提的问题,要么不懂装懂,要么夸大其词,这种不诚信的做法,导致招聘单位对学校的信誉及学生的诚信产生疑问,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及学校的名声。

大学生诚信就业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的就业诚信问题归根到底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个方面诚信问题的集中反映。对于高校毕业生某些不诚信就业的问题,既有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因素,又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信现象。

比如说市场上的各种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财会行业一定范围的假账,企业之间的赖账、三角债等等,一定程度上给社会造成了影响,另外,此种不诚信的作风也出现在就业市场上,很多企业在就业市场招聘只是为了宣传,而不是为了招聘人才而摆场的,所以这就让应聘者有种受骗的感觉,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使不少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效仿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2、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不到位造成的负面因素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是进行专业教育,同时受社会对人才急功近利趋向的影响,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重专业教育、轻道德教育等现象应该说在高校中有程度不同的存在。即使学生接受部分德育,但只注重讲大道德,忽视诚信教育精神方面的东西,使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丰富的知识,人格上却不健全。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往往以解决就业、提高学校就业率为第一目标,对学生的教育也越来越倾向于实用性,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不外涉及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就业材料填写、就业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常常是流于形式。同时,学校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对许多毕业生虚假材料采取的默许态度以及在具体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公正和不诚信现象,也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3、用人单位的错误诱导和招聘标准随意提高

在很多招聘广告上,都要求应聘者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甚至要求硕士、博士。其实很多工作只是一个熟练性的工种,根本没有必要雇佣高学历的人才。由于毕业生数量增多,部分用人单位认为理所应当提高要求,用人单位的一些过高的要求也使不少毕业生不得不在简历上动动脑筋,大学毕业生为了找到好的而工作,就不得不弄虚作假了。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不科学性造成了毕业生认为如实说明情况常常难获考官垂青,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得不到。一些制造假简历的学生的顺利就业,却让部分毕业生觉得诚实的不如弄虚作假的。

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解决对策

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实际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诚信的反映,根本解决办法还在于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氛围,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构建一个诚信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1)加强道德教育与法律规范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毕业生诚信伦理观的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遵守基本规则。从学校纪律到国家法律,要做到即敬且畏。其次,规则本身要以人为本,紧贴同学日常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的精神。

(2)加强就业指导力度,使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逐渐专业化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找准求职方向。首先,在刚入学时,学校应该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让同学们对自己未来四年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与管理。其次传授给学生一些招聘就业技巧,加强学生在招聘就业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最后,要消除学生就业的消极或是悲观情绪,让同学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3)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大学生应该在认真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提高自身各个方面的素质,增加自身实务技能,尽量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也可以在上学期间做一些兼职工作,这样不仅增强了自己的实践技能,也丰富了对社会的认知度。只要拥有了非凡的实力,自然会立于不败之林。

(4)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共同建立信用机制目前我国整个社会信用规范尚不成熟,制约机制也不健全,高校对毕业生的失信行为惩罚不严,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价机制。为此,各高校要穿凿条件,把毕业生的真实信息全部上网,并设置一定的安全查询系统,让招聘单位远在千里之外就能辨明毕业生所提供自荐材料的真假。简历失信惩罚机制,让毕业生领悟到诚信的益处和必要性。

(5)建立招聘市场及招聘单位监督机制鉴于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不健全的状况,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范与管理,已迫在眉睫。政府方面应该尽快建立起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的法律体系,明确该市场的地位性质和职能,规定供给方、需求方、中介机构的责权利,保护大学毕业生这一弱势群体,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切实为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浅谈大学生的就业诚信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影响面非常大的工作,现在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前几批扩招大学生毕业时的形势相比,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频繁跳槽并以这种现象为代表出现了一系列在择业、就业中不守诚信的行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既给企业造成了损失,又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因此,能否及时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本文将从大学生缺乏“企业忠诚”这一现象的外在特征、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我校毕业生就业有所帮助,并为毕业生就业政策提供信息参考。

一、大学毕业生缺失“企业忠诚”的几种表现形式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暴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跳槽过于频繁。在很多企业录取的大学毕业生中,往往还没过试用期就有人通过各种方式跳槽,好的事先跟企业领导打个招呼,有的甚至不声不响的就走人了,用人企业不得不为填补空缺而打乱原来的计划。有时候一旦错过招聘的时机,企业往往难以再找到合适的人选,由此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不言而喻的。过于频繁的跳槽不仅不利于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发展,而且会对企业、学校、社会造成非常恶劣的负面影响和经济损失。

(二)择业时脚踏双舟。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有的毕业生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他们在面临较多用人单位时不能判断每个单位的好坏,但是他们为了找到工作而同时不错过更好的机会,就会不负责任的与多家单位签约。在对各个企业有较深入的了解后,他们就会做出自己进一步的选择、取舍,在满足对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与别的企业单方面解除合同。从而导致用人单位遭受损失,并在以后的人员招聘中对某个高校的毕业生产生先入为主的成见,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连贯性和持续性,还会增加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的成本和风险。

(三)不能脚踏实地,实际工作中推诿扯皮。高校毕业生都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多数毕业生进入单位后一般是先在车间、生产线等最基层的部门先锻炼,然而很多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总想从事体力消耗小、技术含量高、工资待遇好的工作,在实习期的巨大压力下,部分毕业生就不能承受工作中的压力和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产生懈怠心理,不能以对待自己期望工作的热情对待自己所实际从事的工作,不能够积极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在自己工作岗位上态度消极,给用人单位留下很坏的印象,导致被用人单位辞退或不委以重任。

(四)对企业持否定态度,不能真正热爱自己工作的单位。在就业中,有的毕业生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迫于形势下无奈的选择,他们往往不经意间把自己的个人感情带到了工作中。一个人不喜欢自己的岗位就会缺乏追求卓越的动力,有的毕业生对自己工作的企业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习惯于把自己的工作与自己理想中的工作相比较,把自己的牢骚、抱怨带到自己的工作中,不仅自己的工作受影响,还会影响到企业其他员工的工作热情,这是引起用人单位反感最多的一种现象。

应该看到,这些现象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例如:一些用人单位想方设法地限制违约或者转嫁风险。有的企业在与毕业生签协议的时候,写明了前三个月毕业生只是实习生,跟打零工的一样按小时算工钱,单位的一切福利待遇你在实习期间都没有机会享受,而且在实习期间,公司还要再淘汰一定数目的毕业生。不诚信的违约行为正在恶化大学生的就业环境,说到底大学生自己给自己制造就业障碍。

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现在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既有个别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用人单位管理不当的原因,同时学校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上也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社会大环境的净化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方面。不管怎么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个人素质偏低、诚信意识不强、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学生数量较以往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然而,在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高校学生质量却提高不大,甚至有的学生由于放松对自身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深入学习导致自身道德素质低下,进而导致了一些令人心痛的现象。部分大学生迷信于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本身又不注意加强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学习,以至于在踏入社会以后缺乏一定的行为准则,无视社会基本道德的存在,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一些用人单位管理不当,激励制度不合理,没有健康的企业文化,不能形成干事创业的氛围,无法给毕业生创造干事业的土壤,使毕业生在心理上没有归属感。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对于“企业忠诚”的缺失,大学毕业生方面的原因固然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在供大于求的人才市场上,企业所起的作用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①不能做到量才而用,使大学毕业生时刻在为明天而担忧。许多民营企业到高校和人才市场去招聘,但对如何使用他们则没有任何规划,大学生很大程度上被当成了企业用于选场的“花瓶”。他们一到企业后就被直接安排进车间,进车间和普通劳动力一样的使用,他们的改进建议被当成垃圾一样的处理掉,他们不再对这种“锻炼”要持续多久,只能灰溜溜地走开。②毕业生的所得不足以体现大学生的价值,长时期的低工资扼杀了毕业生对企业的忠诚。许多企业认为低薪即可满足这些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造成大学生所得无法应对各种压力。③“棒打出头鸟”让很多大学毕业生丧失信心。在一些家族企业里,管理人员大多是“本家”,他们之间既关系暧昧又互相勾心斗角,作为局外人又是新手,难免会被交付一些棘手的事情,不得罪这个就得得罪那个,谁干得事多谁的麻烦就大,责任不清不明,干好了功是别人的,干不好责任是自己的,职务的升降不实以业绩为主要指标而是以家族关系的远近为主要根据,很多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和付出在这里得不到体现,经历了无数次无奈何委屈之后,有苦无处诉的他们宁愿背负“不忠”的罪名辞职走人。

(三)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大多出生在八十年代,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深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新观念、新文化的冲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趋势日趋明显;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就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些新变化使得大学生在认知中产生了一种错位,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回报的一种途径。这种负面效应的影响,对大学生心灵的腐蚀是不可低估的。

三、当今形势下的对策

21世纪的教育明显地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思想体系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机制构成了严峻的考验。在一种平等和民主的社会思潮下,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诚信教育、道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越来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对于高校毕业生的成长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要减少大学生缺乏“企业忠诚”的现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坚持德智体美共同发展,德育为首。在大学教育中,德育是首位,德育是基础,注意发挥德育在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教师这个环节上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把教师的教书和育人这两个功能结合在一起,做到“为学、为师、为人”的统一,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做,提高广大大学生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应该看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大学仍然片面地追求考试成绩,在学习中主张“唯成绩论”,平时对于思想教育课毫不关心。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从学术诚信这种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小事来进行诚信教育。

教育学生通过个人诚实劳动获得有用的知识,反对考试作弊、抄袭、剽窃等自欺欺人的不道德行为;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提供平台开展有关道德和诚信等问题的演讲与讨论;创造人际互动的环境;培养道德推理能力;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拓展道德实践的空间,真正使德育工作有舞台、有市场、有人气,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加强与企业、社会的联合,多管齐下,多渠道建立学生诚信资料;同时对企业进行监督,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

有的高校已经为在校生建立了诚信档案,而作者认为可以进一步为每个大学生建立道德档案,将大学生在校期间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表现一并记录档案,作为日后毕业生推荐材料中的一部分。同时,与企业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通道,这样一方面可以吸收相对固定的企业来高校招聘毕业生,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可以确保招聘企业的信誉,最大程度的杜绝利用试用期把大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使用的现象。高校还可以尝试用社会化的思路去激励高校的诚信建设,定期把一些违反道德的大学生名单向社会公布,同时注意与已就业校友及其他各方面的联系,及时把一些缺乏诚信、侵犯毕业生合法权益的单位在校内公布,通过这样的双向监督确保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高诚信意识。高校还应该充分利用青年志愿者这一良好载体,在校内外大力宣传诚信意识,争取唤醒全社会的诚信观念,为高校的德育工作以及诚信教育提供一个好的社会氛围。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诚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无论对于大学生还是对于一个企业,诚信都是其存在的基础。

诚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诚信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石,相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东风下,在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各种不诚信、不道德的行为最终将离我们远去。

王婷 山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高校探索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诚信缺失问题和应对策略

现代社会的经济主体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下的诚信本应以契约、规则、法律为基础,然而,由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道德价值存在多元化取向,以及相关的法律和行政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导致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体双方(聘用方和应聘方),往往仅从自身利益出发,以“打政策擦边球”的方式作出一些与诚信相违背的举动。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主体双方在求职过程中违背诚信的表现

就业市场的主体双方(聘用方和应聘方)都有享受诚信的权力和恪守诚信的义务。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诚信缺失问题不容乐观。

1、招聘方诚信缺失的表现

作为就业市场中的买方,绝大部分用人单位都能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应聘者进行考核、甄选,但也不乏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和录用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运作。比较明显的表现是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只注重充分行使买方的权益,而无视应聘方应该享有的权利。如:当收到应聘学生的简历之后,用人方便有权提前和学校取得联系,先行确认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生活、工作等情况,并以此作为确定面试名单的主要依据;而学生在面试、甚至在签约之前,对用人单位真实的聘用条件、就业岗位、岗位待遇、就业合同条款等方面的知情权,都无法得到对等的满足。

也有单位为了应付度过“业务忙、人手紧”的难关,以招聘之名,行实习之实,待旺季过后,大部分“不合适本岗位”的毕业生只能得到被请出公司的不公正待遇,以至于本来已经安心准备就业的毕业生在毫无准备的状态下,失去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桶金,不得不又重新加入求职大军,由于这些学生错失了选择满意工作的最佳时机,其职业生涯往往处境堪忧。

还有少数用人单位打着招聘的牌子进校内宣讲,其目的只是为了提升企业形象和企业知名度。

尽管高校教育早已建立“大众化”的培养模式,但是,每个高校、每个专业、每届学生中都有一定比例品学兼优、素质超群的优秀毕业生,为了吸引出色而优秀的高校人才,有些单位在招聘简章上许下重诺,或出国深造;或高薪待遇……种种优越的招聘条件确实可以吸引不少优秀的学生,他们积极备战,忙于应付一次又一次不同形式的考核。令人遗憾的是,市场中也不乏这样的单位:临近签约,却以人事调整、单位转制、不适合岗位特点(有时类似于“莫须有”)等多种借口收回了面试、实习期许下的诺言,单方面取消和学生的就业协议。

2、应聘方诚信缺失的表现

作为就业市场中的卖方,绝大多数毕业生能够以实事求是的心态,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在求职过程中真诚应对,但也有部分学生缺少就业条件、自信匮乏,为了达到被录用的目的,急功近利,不择手段。有的掩饰自己的真实观点,一味迎合用人单位的价值立场;有的多修饰自己的简历,从而让自己的求职资料增添很多与事实不符的优势;有的学习成绩数门不及格,一边等待毕业前的补考,一边在求职大军中寻寻觅觅,当应聘单位要求出示成绩单时,以侥幸心理谎称学校要等毕业后才能提供成绩单,结果,当用人单位从同校其他求职者处获取成绩单时,“谎言”不攻自破,当然,求职梦也随之破灭。

当然,也有条件比较优越的毕业生,手中攥着几个单位的接收函,举棋不定,取舍不决。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和比较关乎切身利益的信息,他们以各种理由巧妙地周旋于这些单位之间,一方面在隐瞒自己深层次动机的同时,稳住单位,以各种客观理由尽可能说服单位推迟签约时间;另一方面则争取时间深入比较、衡量价值最大化的就业目标,一旦确定价值利益,他们甚至可以不顾曾经与其他公司达成过的就业协议,最终采用瞒天过海的手段秘而不宣地到理想的单位报到。

二、高校毕业生不同就业条件的缺失对求职产生的不同影响

高校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求职,根据一般单位的用人基本情况,毕业生所必须的具备各类应聘条件可以分为两大类:有形条件和无形条件。这两类条件对于一个全面意义的职业人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会给毕业生求职带来不同的影响。

1、毕业生有形条件的缺失对求职的影响

在人才济济的就业市场,无论岗位、职位的工作是否有技术含量,有形条件都已成为用人单位作为衡量应聘者的首要标准,也是最容易确认的条件。求职的有形条件包括:学历学位证明、基本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程度、其他技能的专业水平及等级证书、健康的体魄等。单位普遍认为,从应聘者的有形条件中可以衡量出一个人学习态度的优劣、学习能力的高下,以及对新岗位的适应能力等。

学习成绩欠佳是否等同于学习能力欠缺?是否又等同于缺乏没有工作能力?对此,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多数单位认为:学习成绩欠佳可能是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或是学习能力欠缺,在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年代,学习能力不仅与岗位适应能力紧密联系,而且也是工作上的胜任和技术上的创新的重要的能力素质。

当然也不乏有这样的观点:学校的基础知识固然重要,然而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与实际工作毕竟有本质的区别,如果只具备课堂上、书本中的学习本领,无任何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经历,何以证明适应能力一定出色?学习成绩优秀的人并不等于在工作中也同样具有卓越的能力,相反,学习成绩平平的人不一定毫无潜力可挖。学校的学习成绩只能是一种参考依据。

站在各自的经验、立场发表不同的看法,是非自有定论。从各持己见中不难看出,衡量人才的标准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有形条件并不是用人单位考察人才的唯一条件。

2、毕业生无形条件的缺失对求职的影响

甄选人才,除了衡量应聘者的聪明才智以外,人格素质、道德修养更为用人单位所重视。毕业生应聘的无形条件包含道德修养和人格素质,以及相关的经历和经验、与岗位相匹配的个性特质、与单位文化价值观相适应的综合素质等。

在如今就业竞争的态势下,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仅注重人才的知识含量,也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而在诸多的素质要求中,对人才的诚信要求放在首要位置。对于一个人来说,诚实属于道德范畴,是一种不可缺失的优良品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诚实就是信誉,是形象,是生命,任何企业都不希望自己的员工阳奉阴违、做有损企业的事。

可见,诚信之所以为单位所看重,是因为个人的诚信直接影响到单位的诚信,而单位的诚信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高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和对就业市场的监督

1、明确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应聘学生,对就业过程中不诚信现象的评价,往往是多元而复杂的,即人们对自身或他人的任何一种不诚信行为,似乎都可以找到一种或多种价值观作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依据,截然相反的观点往往并立存在。在现实生活中,当事实真相与自己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规避”心态常如幽灵一般在人们的灵魂深处作祟。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明确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就业市场的有序运转:

 

(1)用人单位需具备的权利和义务:

知情权

1、了解应聘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成绩、能力特长、思想素质、其他表现、身体状况等与工作相关的信息;

2、了解高校毕业生协议书的有关条款。

索取权

向校方或毕业生索取毕业生与工作考核相关的资料,如:推荐表、就业协议书、成绩单、其他证书的复印件(验原件)等

签约权

与毕业生平等协商、签订协议;

1、对应聘的毕业生如实反映本单位的基本情况、聘用条件、岗位待遇等,不可宣传失实,不承诺无法实现的条件;

2、签订就业协议后必须严格履行协议内容,不得毫无理由地随意更改协议内容或单方面解除协议;

3、自签订协议到学生报到的这段时间之内,如若发生违背协议之事宜,要及时通知毕业生或校方,并履行相关解约手续,退还毕业生签订协议时提供的相关表格、资料和证书等。

 

(2)高校毕业生的权利和义务:

知情权

1、了解用人单位的背景情况、聘用条件、岗位职责、待遇、合同条款等信息;

2、了解高校毕业生协议书的有关条款。

索取权

1、向校方索取本人与签订协议相关的资料,如:推荐表、就业协议书、成绩单、其他等级或获奖证书;

2、如和用人单位经过协商,履行解约手续,有权索回签订就业协议时所提供的相关表格、资料和证书等。

签约权

与单位平等协商、签订协议;

1、向用人单位提供真实的材料,诸如成绩单、就业协议书、各种获奖证书、技术等级考核证书等;

2、在同一时间内,只能与一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并严格履行协议内容;

3、自签订协议到去单位报到的这段时间之内,如若发生违背协议的事情,要及时通知该用人单位和校方,并履行相关解约手续。

 

2、加强高校对毕业生的诚信教育力度

诚信是一切道德之源,为人之本,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真实的信用行为,是“诚信观”的重要认知基础;可靠的信任态度,是“诚信观”的重要评价内容;高度的信誉价值,是“诚信观”的重要价值取向标准。

根据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殊性,若要减少就业过程中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其中一个更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首先,要确立诚信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把诚实守信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石,作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以诚信道德为核心的基础上,使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大学生明白不守诚信最终会误己、误人、误国。

其次,尊重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诚信教育能否奏效,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对象的“自我”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在诚信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一要引导学生自觉认识诚信和诚信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二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说服教育,培养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三要督导学生建立诚信自律制度以及相应的考评体系,保证诚信教育的长久持续。

最后,创造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学校的办学理念要以诚信为本,它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舆论环境,要充分运用校内的宣传工具,如:用橱窗、校报、电视、网络等舆论工具进行正面引导;用诚实守信的榜样鼓舞人;用弄虚作假、欺骗欺诈的反面教材警示人。通过辩论、讨论、思想交流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克服急功近利的侥幸心态,提倡学生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地对待学业、就业等各类关乎切身利益的问题。

企业诚信,靠企业的管理制度、经济实力维持,更靠具有诚信品质的员工去实现。没有诚信的员工,就不可能有诚信的企业。有时候,哪怕只有一个员工、甚至只有一次偶然的失信,对企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都可能是无法挽回的。正因为这一原因,更需要教育正在谋求理想职业的大学生,必须在诚信上下功夫,做人、处事,努力做到坦诚真是、言行一致,才能使自己受益终生。

3、建议加强高校对就业市场的诚信监督力度:

集教育、服务之双重责任于一体的大学,处于高校就业市场的中介地位,通过高校来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督力度,势必对市场诚信能够起到积极的维护作用。

(1)严格把好“进校关”。在当前校内就业市场如火如荼之际,对要求进校宣讲、招聘和要求在高校网络上宣传本单位招聘信息的单位,高校要严格甄别、审核单位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审核对方工商营业证及其他有效合法的营业证件,并复印存档,对于诚信纪录良好的用人单位优先向毕业生推荐,对于诚信纪录不佳的单位谢绝接待,杜绝一切不合法的单位进校举办违法的招聘活动,以维护校内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合法性和有序性,保证就业市场运转中的主体合法化;

(2)严格把好“出校关”。如实地为毕业生提供正确、清楚、完整的求职材料:成绩单、推荐表、就业协议书、国家技能考试等级证书、获奖荣誉证书等,杜绝伪造证件、成绩等一切违法、失信的行为,保证就业市场的信息合法化;

(3)严格把好“唯一关”。校方在为毕业生提供的求职材料中,有些材料只对每位毕业生提供一份,如:就业协议书等。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一种契约,一旦签订就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都有责任执行,因此在同一时间内,一个毕业生持有的协议书不能多于一份,只有经双方共同商议并履行解除协议手续之后,才能凭双方的统一解除协议的签字凭据和原来的就业协议书的存根到学校领取新的协议书,严格控制协议书的发放数量,以保证就业市场签约的合法化;

(4)严格把好“协调关”。当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发生争执时,高校应当承担起协调的责任。诚信机制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发生作用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使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付出代价的制约机制,保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正当权利不受侵害,保证就业市场运转的公平化。

“诚信观”作为一种认知,其本质就是在对信用、信任、信誉等属性和价值的抽象概括中所形成的一种认同观念。这种认同观念来源于社会多领域、多层面对信用、信任、信誉等属性和价值的理性认知、评价和抉择。

古人云:人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树立他们的诚信意识,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未来。“育人”是一个广泛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起培养和教育学生的责任,教育他们懂得用“知荣而为之,知辱而不为”的做人之德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

为此,要呼吁全社会倡导“学诚信、做诚信”,“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诚信缺失率,而且,对树立是非分明的荣辱观,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业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

 

 

 


关闭窗口

CopyRight© 福建开放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

联系地址:福州市晋安区桂山路109号福建开放大学明德楼1305、1306   邮编:350013